
{{!completeInfo?'请完善个人信息':''}}
二次元动漫爆改AI社交。
近年来,AI社交赛道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品种”,曾凭借玩法新颖与技术想象力迅速吸引了市场关注。然而,随着入局者增加,赛道逐渐暴露出增长瓶颈:玩法趋于固化、功能高度同质化、用户体验缺乏持续吸引力。种种迹象都在指向一个信号:市场正在走向降温与饱和。
更关键的是,许多AI角色背后的语言模型能力,仍难以满足用户对“模拟交互”的预期。不少用户“带着好奇下载,带着失望卸载”,成为该赛道普遍存在的留存难题。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轮看似降温的市场中,仍有产品逆风增长。近期笔者留意到,由前腾讯副总裁姚星创立的元象科技,其旗下AI社交产品Saylo今年7月份月收入暴增80%。除了之前在中国台湾、日本等市场打下的基础之外,其在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德国等全球多个市场都实现了增长。
Saylo 7月收入量对比6月收入量 图源:insightrackr
同时,去年上线的另一款同赛道应用Emochi的7月月收入也大幅上涨103%,保持了上线以来收入稳定增长的趋势,显现出产品在用户付费转化方面的持续优化能力。
Emochi上线至今全球全部商店收入变化 图源:点点数据
还有一款上线于去年1月的AI聊天应用BIMOBIMO(原BEEMO AI),上个月下载量一度狂增97%。这些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I社交产品在经历过阶段性冷却后,正在酝酿下一轮“升级回归”的窗口期。
整体来看,当前的AI社交市场或并非真正降温,而是从“以AI陪聊为核心”的初期阶段,逐步过渡到“拼体验、卷形式”的深水区。
在“刻板聊天”中找机会,用玩法兜底体验
当前,多数AI社交App的核心玩法仍围绕“自定义角色+对话交互”的模式构建,用户可以为AI角色设定外貌、性格乃至背景故事,并与其展开沉浸式对话。正是这种高度定制化的设定,使其在上线初期便迅速吸引到Z世代、二次元群体等细分用户的关注。
但随着用户开始试用,这类应用的问题也很快浮出水面:AI角色“记忆力差”“回复不智能”“逻辑跳脱”等现象普遍存在,让用户的沉浸感很难存续。这些“出戏瞬间”,也是许多用户在使用初期便选择卸载的重要原因。
在模型能力尚未获得质的飞跃之前,如何通过玩法设计进行“扬长避短”,成为产品在成长期优化体验的关键。
例如,Saylo、Emochi、BIMOBIMO均已上线语音功能,让AI不仅能“说话”,还能“发声”。真人语音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交流的情绪缺失,也增强了角色的“存在感”。
进一步来看,Saylo在文本交互上引入了“多角色参与”的机制,用户可将多个AI角色置于同一个聊天场景中,开启类似“剧本杀”或“乙女/乙男游戏”的对话体验。角色之间的互动配合用户的不同选择,还能触发分支剧情,这种半游戏化路径正在成为AI社交体验的新方向之一。
Emochi新推出了“故事模式”的测试玩法,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小说故事,并且在阅读中还能够自由增添角色、修改情节,“大开金手指”,改变故事的进展和走向。这种“内容共创”机制,既提升了AI聊天的灵活性,也激发了用户的参与感。
以AI社交的主要对话玩法为基础,BIMOBIMO选择向“情绪陪伴”场景延伸。AI角色通过“早安”“晚安”等功能定时问候用户,加深了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App推出的“哄睡功能”可以让AI角色与用户“共赴梦乡”,凭借呢喃低语和白噪音模拟真人陪伴用户入睡的效果。这些功能使BIMOBIMO更具情绪渲染力,比较契合孤独感强的年轻用户,回应他们对陪伴的需求。
可见,从Saylo的多角色对话,到Emochi的互动小说,再到BIMOBIMO的陪伴型设计,三款产品虽方向各异,但共通点在于:它们都不再依赖单一的文本聊天,而是通过玩法创新,试图延长用户的沉浸周期。
从聊天到内容,“视觉化”成为AI社交进化方向
除了不断丰富玩法机制以提升用户黏性,一些AI社交产品正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发力,展现出下一阶段的重要趋势:从纯文本交互向“视觉内容”转化。
目前,Saylo与Emochi均已上线“聊天内容生成动画”功能,用户在与AI角色互动后,可将对话内容转化为动漫短视频。这类机制不仅提升了体验的沉浸感,也为用户创造力提供了全新的出口,让AI社交应用进一步向AI创作平台靠拢。
AI绘图、AI视频等生成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显著降低视觉内容的生产门槛。过去需要美术、剪辑、配音多步骤才能完成的动态内容,如今在App内就能一键生成,带动了从“对话结果”到“视觉内容”的链条延伸。对于用户而言,这不仅是聊天记录的延展,更是可参与、可分享、可变现的内容形式。
目前,两款产品主要通过“订阅+代币”的组合模式实现内购变现。Saylo提供每月9.99美元的订阅方案;Emochi则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付费档位,分别为Plus(12.99美元/月)和Ultra(19.99美元/月)。其中,代币用于解锁更多AI智能体的创建权限,而订阅服务则开放更丰富的互动功能与高级内容权益。
这一变现结构,一方面通过代币机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创建需求,提升黏性;另一方面借助订阅体系稳定收入来源,形成“内容使用+工具使用”的双重付费场景。
从陪聊到演绎,AI社交打开新商业化场景
随着功能体验不断升级,用户对于AI社交产品的付费意愿也在同步走高。
据点点数据,Saylo与Emochi上线以来的应用内购收入均呈稳定增长,显示出用户对此类AI社交产品的付费接受度正在提升。
Saylo上线至今全球全部商店收入变化 图源:点点数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AI社交产品生成的内容也有可能向更其他平台延展。
AI创作的动态漫画
短视频平台上,AI生成的动态漫画、互动小说类内容热度不减。这种动态漫解说传统的制作方式需要漫画截图+剪辑+配音多个环节,而现在,用一款或几款AI应用即可完成从角色设定、剧情生成到动画合成的全流程操作,大幅降低了内容创作的技术门槛与时间成本。
接下来,AI社交App的使用场景正从“虚拟社交”向更丰富的体验延展。用户不仅可以与亲手创建的AI角色进行沉浸式互动,还能进一步成为剧本的创作者与导演,借助自定义的AI角色演绎专属故事,在情感陪伴之外,获得内容创作与表达的参与感。
结语
从定制化角色做起,再到内容共创、陪伴感、视觉表达,这一轮AI社交产品的升级,正在向更多元的模式转变。功能设计不仅服务于互动本身,更承载了用户表达、分享和参与的多重动机。
在创作门槛下降、用户主动性上升的双重驱动下,AI社交产品正逐步摆脱功能固化的标签,而谁能率先打通内容体验、创作机制与商业模型之间的闭环,将更有机会在下一阶段占据优势。
原文链接:点击前往 >
文章作者:以南
版权申明: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扬帆出海欢迎行业优质稿件投稿。扬帆出海为您提供中国互联网出海权威资讯,提升出海认知;对接全球企业合作资源,构建企业本地化壁垒;10万+出海从业者社群,帮助打通行业人脉。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