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leteInfo?'请完善个人信息':''}}
尽管2025年6月短剧应用全球下载量达8459万次,收入达1.93亿美元,但头部平台如昆仑万维、中文在线等仍处亏损状态,行业整体面临高成本、低爆款率和长回本周期的结构性困局。
摘要
头部平台通过资本投入抢占市场份额,做好3~5年亏损准备,而中小平台因融资能力不足,可能仅能支撑2~3年,行业即将进入寡头化阶段,资本实力成为企业存亡的关键。
翻译剧凭借低成本、快速上线优势占据市场主流,但缺乏长期竞争力;本土剧虽具长期价值,却因高成本和资源倾斜而发展受限。行业需推动两者战略分层,避免同质竞争。
通过AI翻译、智能配音等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如Stardust TV案例),同时推动本土剧的文化深度适配,扎根当地社会文化,打造真正触动人心的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行业需摆脱单一用户充值模式,探索订阅制、品牌合作、版权多轮售卖、IAA/IAP混合模式等多元收入路径,构建“复合收入模型”,以提升盈利能力并应对高成本挑战。
数据显示,2025年6月,257款短剧应用全球创造8459万次下载,环比增长18.03%。收入达1.93亿美元(约13.81亿人民币),收入环比上涨2.48%。
看上去,海外短剧市场依然一片繁荣,然而,业内早有消息,昆仑万维、中文在线等头部海外短剧平台仍然存在亏损现象。
点众科技执行总裁李江也在第三届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微短剧主题研讨会上指出,「到现在,我觉得竖屏短剧其实已经到了一个成熟期,或者叫瓶颈期,任何一个产业到了瓶颈期的阶段,利润是不可能高的。」
短剧行业正在深陷一场典型的「无利润繁荣」。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提出,所谓「无利润繁荣」,指的是企业在表面上看似业绩蒸蒸日上,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实际上却未能实现盈利,甚至可能处于亏损状态。
这与海外短剧面临的现状基本吻合,高昂的制作成本、跌破5%的爆款率、超6个月的回本周期逐渐成为行业常态。通过与多位海外短剧从业者进行深度对话,1号试图揭开这场「无利润繁荣」背后的真实困局,并探寻可能的破局之道。
海外短剧的结构性困局
海外短剧市场的烈火烹油,难掩头部平台的亏损隐痛。
在自媒体朱古力说主理人、 mobking内容总监、《传媒1号》微短剧特别顾问朱古力看来,「目前亏损的逻辑在于整个短剧生意的受众需求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朱古力指出,可持续的生意是需要时间、需要心智、需要方法的,而短剧快速残酷的生存方式及华人资本疯狂内卷的「闪电战」打法构成了这种「虚假繁荣」的景观。
事实上,依然有很多潜在的用户需求还没有被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海外短剧从业者不断深耕行业,不断升级产品,在满足忠诚用户需求的同时向外扩展,让海外短剧成为一门可持续的长期生意。
图片来源:AI by传媒1号
海外短剧制作公司FILMMASTER创始人陈芊羽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她认为这种亏损本质是行业扩张的必经阶段。
「昆仑万维等企业采取的是典型的互联网打法——通过资本投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以短期亏损换取长期市场主导权。」
她指出,「资本雄厚的头部平台已做好3~5年的亏损准备,但中小型平台若缺乏持续融资能力,可能仅能支撑2~3年,甚至更短」。
资本实力成为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分水岭,这种市场分化意味着行业即将进入下一轮的洗牌期。
大平台将凭借雄厚资金和资源整合优势,进一步巩固地位,加速扩张;中小型团队则面临资金短缺、成本高企的困境,要么在夹缝中艰难求生,要么被市场淘汰出局。而这一切的到来或许就在一两年之内。
这与前东南亚短剧APP COO Romily的观点形成了呼应。
「这个生意的门槛是越来越高的,到最后一定是寡头,要么用重资本和重成本去砸,要么做垂直细分小而美的赛道,而小玩家就需要思考自己的绝对优势在哪里,如何抵御大玩家的冲击。」
当资本压力传导至内容端,一场关乎生存路线的分裂也正在加剧,这体现为翻译剧和海外本土剧的格局演变。
目前来看,翻译剧凭借其「短平快」的特性,利用多语言翻译、配音等手段,将国内验证过的成熟内容快速投放海外,成本近乎为零,短期内数据表现亮眼。
DataEye 海外短剧热榜数据显示,2025年Q1翻译剧在数量上占比超 50%,在热值上占比约40%,在短剧出海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图片来源:公众号 DataEye短剧观察
相比翻译剧,本土剧需要从零开始构建内容体系,制作成本远高于翻译剧,且因翻译剧短期数据表现更「好看」而难深陷困局。
朱古力指出,当前资本更愿意投向见效快的译制剧,导致本土剧难以获得资源;而本土剧缺位又使行业无法建立长期内容壁垒。这种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将导致行业缺乏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无独有偶,EKflash导演汪小溪在日本市场观察到相似困境。在她看来,日本翻译剧选材保守,「2025年以来各大平台开始研讨新题材」,而本土实拍剧因量产不足导致「数据评估困难」,究竟什么样题材的剧能够在日本获得爆款收益,还需要逐步摸索。
因此,对海外本土剧来说,保持定力,继续沉淀,用时间和心力推出深度本土化的内容,才能真正触动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培养起用户对本土剧的粘性。
更令人警醒的是,海外短剧「爆款神话」的破灭成为行业最尖锐的警报,爆款率持续走低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FILMMASTER创始人陈芊羽透露的数据也让人触目惊心:「爆款率已从早期的较高水平降至目前的5%~10%。」 前东南亚短剧APP COO Romily更指出,实际的爆款率可能还会更低。
一方面业内对于爆款短剧的定义标准在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内容供给的爆炸式增长和用户认知的逐渐成熟,同质化内容越来越难以突围,客观上也造成了爆款率的不断拉低。
在平均制作水平为20万美元左右的前提下,一部海外短剧平均需要6个月才能回本。许多项目即便数据表现尚可,也仅能勉强回本,难以实现可观盈利,同时,平台数据不透明又导致一些制作方不得不「在迷雾中前行」,将行业拖向更深远的未知。
持久战而非闪电战
当流量红利见顶、内容创新乏力时,差异化生存、区域深耕与生态重构成为破局关键。
当「译制剧赚快钱,本土剧博长线」的行业趋势日益凸显,突破方向逐渐清晰:翻译剧与本土剧必须走向战略分层,而非同质厮杀。
在翻译剧领域,Stardust TV的策略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Stardust TV采用技术降本手段,建立了「AI初译+人工精校」的智能化体系,联合微软、Google等巨头打造出14种语言精准转换能力,并将单部剧集翻译上架的时间缩短至两小时内。
「2025年6月起,我们完成了翻译能力的自建与闭环,保证了月均1000+剧集翻译的交付量,整体产能较去年提升500%。」
Stardust TV还与多家语音科技平台合作,探索AI与人工结合的混合配音模式,开发精准还原情感、契合本土文化的高品质音频解决方案,这种创新配音模式显著提升了剧集在海外市场的用户留存率和付费转化效果。
这与FILMMASTER创始人陈芊羽倡导的「多语言本地化」策略不谋而合。陈芊羽指出,「当前,要提升盈利能力,有一种方法是将一部短剧制作成多国版本,覆盖更广泛的区域市场,最大化内容价值。」
而在本土剧领域,一场深刻的「文化深层次适配革命」势在必行,这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触及价值观层面的叙事重构。正如《传媒1号》微短剧特别顾问朱古力所说,「呼吁行业建立一种植根于本土用户深层需求的内容共同体」。
FILMMASTER北美负责人陈芊羽也强调了深度本土化的必要性。她说,「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或者东南亚及其他国家,优质内容永远是前提。很多剧本看上去本地化了,但语言生硬、不接地气,读起来就像现代版的文言文,缺少能打动人的情感。观众已经习惯了Netflix、Warner Bros、Paramount这些好莱坞大厂的制作水准,期待性会更高,如果不深耕内容,提高制作水准,留不住观众,最后只会露出短板,被市场淘汰。」
这意味着创作团队需要真正扎根当地社会文化土壤,将普世情感与在地特色有机融合。
日本市场的实践为此提供了宝贵经验。EKflash导演汪小溪敏锐地指出,生搬硬套中美模式行不通,必须深耕本土文化富矿:「建议各大平台的负责人和制作公司共同探讨日本人自己拍的剧,甚至是他们本土的爽文小说和动漫,在其中发掘日本新的爆款元素。」
Stardust TV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观众喜好和市场需求,对本土剧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寻找本土编剧、导演、演员进行创作」,尽管成本增加,但能够实现作品不亏本。
其爆款剧《Mafia’s Tender Torture》横扫欧洲多国榜单的背后,正是文化适配的力量,也恰恰是破局海外短剧「无利润繁荣」的最强回音。
除了在剧集类型上实现翻译剧与本土剧的战略分层,海外短剧的差异化生存还需要在商业模式上实现区域化的精准定制。
对此,受访者的普遍共识是,在内容要求高、付费意愿强的欧美市场,应侧重高品质订阅制与高价值品牌内容定制双轮驱动。
在文化独特性强、付费习惯成熟的日本市场,则需深耕本土IP改编,坚持高质感制作路线,如EKflash的成功实践已验证其可行性。
而在价格敏感度高、社交属性强的东南亚市场,开发轻量化内购体系,并结合社交裂变玩法,是更接地气的选择。
更进一步,无论是哪个国家,海外短剧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变革直接决定了盈利的天花板。当谈到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时,多位受访者均提到了翻译多语言版本、通过精准投放优化ROI、多轮售卖短剧版权等途径。
图片来源:AI by传媒1号
前东南亚短剧APP COO Romily就明确指出,单纯依赖用户充值难以覆盖海外短剧的高昂成本,必须开拓多元收入来源。
如今,构建海外短剧的「复合收入模型」成为共识。Romily认为海外短剧一要积极探索品牌、跨界合作,二要深化产品改革,在探索IAA和IAP模式的同时,要根据平台特质调整和找寻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
当海外短剧的「资本扩张接近尾声」,这场转型的核心命题已然浮现,即以差异化策略构建内容与商业护城河:通过文化深融打破「无利润繁荣」魔咒,借商业模式革新重建行业价值链。
结语
当资本狂潮逐渐退去,海外短剧行业的真正价值内核正在浮出水面。它不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投机游戏,而是一次对短剧内容全球化能力与耐力的深度淬炼。行业的未来,必然属于那些摒弃浮躁、沉下心来深耕本土化叙事、敢于突破既有商业惯性的团队。
当虚火褪尽、价值回归之际,才是海外短剧摆脱「无利润繁荣」的桎梏,迎来真正可持续繁荣的开始。这条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却也孕育着短剧出海的崭新可能。
原文链接:点击前往 >
文章作者:传媒1号
版权申明:文章来源于传媒1号。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扬帆出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扬帆出海官方立场。因本文所引起的纠纷和损失扬帆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