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leteInfo?'请完善个人信息':''}}
全能型AI选手?
当前,AI应用出海在行业分布上正呈现出几个明显特征:既集中在少数热门赛道,又覆盖多个领域,同时长尾市场仍存在开发潜力。据36氪研究院报告显示,全球AI生产力工具相关赛道中,内容创作与生成、智能交互工具两大方向合计占比达35%,显示出海外用户对提升内容生产力和高交互体验的重要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英国公司推出的AI工具应用AI Chatbot: Pixi(以下简称“Pixi”)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大多数单一功能型AI应用不同,Pixi的定位类似一款“超级工具箱”,它将写作、设计、总结、图像生成等多种高频需求整合到一块,覆盖了工作、娱乐、生活等多个应用场景。
点点数据显示,自2024年7月上线以来,Pixi的全球下载量已达到419万,累计收入达244万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51.65%的营收,其余收入则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地区。
Pixi上线至今全部商店收入变化趋势,来源:点点数据
在这样一个“超级工具箱”中,究竟是哪些功能让用户愿意主动付费?这种付费意愿还能持续吗?
全能型选手,AI设计到“AI专家”应有尽有
去年以来,AI设计赛道的热度居高不下。从家居、花园到纹身设计,各细分赛道AI+设计应用遍地开花,获得了用户的增长。
显然,Pixi也洞察到了这一趋势。在应用主页面,设有Logo设计、签名生成、车辆造型设计、纹身设计、时装设计等多个清晰的垂直入口,用户只需点击就可进入相应的界面,再根据提示输入文本或上传图片,选择想要生成的风格,即可获取结果。
除了体验各种AI工具之外,用户还可以与Pixi的“AI专家”进行交流,这些“AI专家”精通多个领域,包括梦境解析、健康健身、笑话段子等,同时,用户可通过上传YouTube链接、图片或文件,得到“AI专家”更精确的分析与回复。
与此同时,Pixi在内容生产力方面还提供邮件撰写、语音转文字、文档提炼、社交媒体文案生成等功能,几乎覆盖了从职场到个人生活的多个细分需求。用户在体验交互时,还能自由选择不同模型的回复,以此获得更个性化的服务。
总体来看,Pixi通过“深切入+广覆盖”的双重路径,一方面在核心的AI设计功能上切中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保持着功能版图的全面性,降低了用户在多应用之间切换的成本。
功能全面,但设计仍是付费核心
这种“全面发展,但重点突出”的打法,正是Pixi能够在一年多时间内实现超240万美元营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广告投放来看,虽然应用宣传了多种功能,但用户最关注的仍是设计相关内容。据广大大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展示估值最高的广告几乎都围绕签名设计和Logo设计展开;室内设计和花园设计也获得一定关注。在展示估值30万-78万的8条广告中,室内设计占据2条,此外,多条花园设计广告的估值约为19万,可见功能吸引力仍集中在AI设计。
Pixi近一年按展示估值排序的前几条广告,估值在30-78万,来源:广大大
用户若要使用Pixi的AI设计功能,则必须订阅付费项目。Pixi采用“免费试用+订阅”的模式:用户可先体验三天,之后以49.99美元/年解锁全部功能,同时支持周订阅和月订阅。订阅用户不仅可调用GPT-4o模型、进行无限对话,还能使用包括所有设计功能在内的专业工具。目前,周订阅项目占比最高,表现出大部分用户主要为体验设计功能而选择短期订阅。
回看收入曲线,点点数据显示,今年3月Pixi收入开始增长,6月达到下载高峰,但7-8月收入出现回落。
Pixi上线至今收入曲线,来源:点点数据
用户反馈揭示挑战:“AI工具箱”的成长空间
随着用户付费意愿的下降,应用商店评论显示,不少用户对Pixi的设计功能满意度并不高。有用户反馈生成结果与预期差距很大;操作过程中只能依赖预设提示词,缺乏自主发挥的空间,导致体验受限。
Pixi应用商店部分用户评论,来源:点点数据
也有用户表示,随着使用时间增长,应用的稳定性下降,最后干脆转向ChatGPT,“效果好得多”。这也反应出,对于中小AI工具而言,如果无法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就很容易在激烈竞争中丧失优势。
从Pixi的产品逻辑来看,它已经在功能上做足了“加法”,囊括了写作、图像生成、Logo设计、视频/文档摘要、语音转写等几十项能力,试图打造一个全面的“AI工具箱”。但用户的实际反馈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用户愿意付费的AI功能,并不在“花样多”,而在“效果准、效率高”。换言之,AI应用的竞争力,最终还是要落在单点功能的体验质量上。
在出海AI应用中,越来越多团队采用与Pixi类似的模式,调用外部API构建产品。根据36氪研究院数据,目前约62%的AI应用开发者选择接入第三方模型服务,以降低研发成本。Pixi同样在依赖这一模式,它承诺始终使用最先进的AI模型,目前已接入GPT-5来保持技术“前沿感”。但外部API接入并不等于体验的持续优化,如果产品层面的设计和调优不足,用户的付费意愿仍会流失。
因此,最核心的挑战仍在于,如何在“超级工具箱”的广度和核心功能的深度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它需要继续保证多功能综合发展来吸引用户的下载;另一方面,更要在主推场景上做出真正让用户感受到“好用”的体验。
写在最后
站在AI应用发展的风口,越来越多App凭借精准切入用户需求与差异化功能而受到青睐。从内容创作到智能协作,AI工具不仅要满足用户碎片化、实时化的使用场景,更需在快速迭代中兼顾服务质量与体验稳定。那么,在功能不断堆叠的背景下,AI应用究竟该如何找到能够真正沉淀用户、形成长期价值的突破口?未来的增长瓶颈又会向哪些方向显现?这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原文链接:点击前往 >
文章作者:以南
版权申明: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扬帆出海欢迎行业优质稿件投稿。扬帆出海为您提供中国互联网出海权威资讯,提升出海认知;对接全球企业合作资源,构建企业本地化壁垒;10万+出海从业者社群,帮助打通行业人脉。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