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创投微信小程序
更聚焦的出海投融资平台
精准高效领先的融资对接服务
微信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低成本高速度,1000–6000 美元+AI 译制 48 小时上线,一部剧可同步推出 6 语版本、覆盖 49 国。

摘要

 

AI 全流程赋能,MiniMaxAudio 10 秒克隆音色、千音降噪+智译通文化转译,译制成本再降 67%,情感还原 90%+。

 
欧美重质量+文化适配,日韩东南亚靠情感共鸣,拉美中东用社交裂变+免费模式冲量。

 
译制剧先抢市场、本土剧深耕 ARPU(高 922%),“先译后本”已成平台标配策略。

 
中国文化全球认同+月产 1000 部供给优势,5–10 年内译制剧或反超本土原创,品牌合作、混合配音将打开多元收入模型。

 

近年来,中国短剧以其短平快的节奏和高强度的情感冲击席卷国内市场,如今,这股浪潮正跨越国界,掀起全球化热潮。

 

尤其在译制剧领域,凭借低成本、高效率和文化输出潜力,译制剧正成为短剧出海的先锋力量。根据相关报告,2024年全球短剧APP下载量激增11倍,付费收入增长12倍,市场规模达5.7亿美元。

 

从译制剧的崛起、AI技术的赋能、区域市场的深耕及未来趋势等角度,我们一起聊聊中国短剧是怎么悄悄征服全球观众的,里面藏着哪些赚钱的门道,又有哪些坑得避开。

 

 

 

 

01 从配角到主角

译制剧凭什么搅动海外市场?

 

 

短剧出海热潮中,译制剧抢占市场的速度惊人。2025年6月,海外短剧APP内购收入逼近1.93亿美元,其中译制剧收入占比约833万至1250万美元,市场规模预计达1亿美元。

 

DataEye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译制剧数量超过本土原创剧136%,在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表现突出。

 

译制剧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和快速上线。

 

相比本土剧18万至25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译制剧仅需1000至6000美元,制作周期也大幅缩短。如麦芽文化的《归来凤栖处》通过AI译制快速推出6种语言版本,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英语版多次进入热剧榜TOP3。

 

但译制剧也有短板,文化隔阂是最大挑战。“正宫娘娘”直译为“empress”会让欧美观众困惑,婆媳矛盾等题材也难引发海外共鸣。

 

不过,国内短剧月产量超1000部的产能优势,以及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海外受众支持,仍让其展现强大潜力。

 

 

图片

 

 

02 告别笨拙翻译,AI让译制剧焕发新生

 

 

AI技术成为译制剧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传统译制剧配音成本高、周期长、情感表达不足,人工配音工期约15天,成本达6500元/100集,部分AI配音“机械感”重。而AI音频工具如MiniMaxAudio和趣丸千音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MiniMaxAudio支持30+种语言和300+种音色,英文语音相似度超国际标杆产品,中文配音更地道。一部10页台词的短剧,它可通过PDF一键转换生成配音,成本低至3000元,效率比人工快10倍。其声音克隆功能仅需10秒语音样本就能生成逼真音色,内置AI降噪技术提升配音贴合度。

 

AI技术还提升了情感表达精准性。

 

MiniMaxAudio的声音调试台支持调整语速、音调等,提供8种情感类型,能为不同场景定制配音。测试中,一段霸总台词的多语言版本情感还原度超90%,提升了观众沉浸感,助力突破“文化折扣”。

 

智译通AI本地化工具进一步推动升级,其文化转译中枢能将中国式剧情转化为欧美观众易懂的内容,声效复刻引擎保留原剧90%以上情感颗粒度。

 

 

图片

 

 

03 不是一刀切:

全球市场各爱哪种译制剧?

 

 

短剧出海成功离不开对区域市场的精准布局。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市场贡献3.5亿美元收入,占全球49%,其次是欧洲、日本等市场,译制剧在不同区域表现出差异化特征。

 

欧美市场用户付费意愿强、对内容质量要求高,译制剧需精准文化适配和高质量配音。

 

StardustTV通过“AI初译+人工精校”体系,将单部剧集翻译上架时间缩至2小时,月均交付1000+部剧集,产能提升500%,其爆款剧《Mafia’sTenderTorture》横扫欧洲多国榜单。

 

亚洲市场中,日韩和东南亚的译制剧凭借文化相近性和海外华人支持占据优势。

 

MoboReels在韩国市场收入超112万美元,DramaBox的译制剧占比约67%,在多个亚洲市场内购收入显著。该市场用户注重情感共鸣,AI配音需避免机械感,如MiniMaxAudio为日语短剧《竹内大小姐》调整语速音调,呈现出贴合剧情的大小姐气质。

 

东南亚市场社交属性强、价格敏感度高,译制剧通过轻量化内购体系和社交裂变玩法易获用户青睐。

 

字节跳动主打免费模式的短剧APP在此市场对收费模式形成冲击,促使其他平台优化投放策略,而译制剧的快速铺量能力使其成为开拓该市场的先锋。

 

 

图片

 

 

04 译制剧与本土剧:

是对手还是黄金搭档?

 

 

译制剧与本土剧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译制剧以低成本和快速上线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为平台积累用户和数据;本土剧则通过深度本土化提升用户粘性和长期收益。

 

《2024年短剧出海行业报告》显示,本土剧ARPU值比译制剧高922%,平均投放周期延长83%,商业价值更高。但本土剧制作成本高(18万至25万美元)、周期长(至少3个月),供应量受限,2024年译制剧与本土剧供应比例约9:1。

 

麦芽文化的NetShort是典型案例。2025年4月,其凭借9万+条素材投放量位列APP投放榜第一,6部译制剧登上海外短剧热榜TOP20。

 

同时,它与阅文集团合作,将国内爆款短剧改编为本土剧《CEO想要我的小淘气》,成功打入欧美市场。这种“译制剧打前锋、本土剧深耕”的策略被许多平台认可。

 

不过行业面临“无利润繁荣”困境。

 

2025年6月,海外短剧APP收入达1.93亿美元,但爆款率跌至5%至10%,回本周期超6个月。译制剧因文化隔阂和同质化竞争难形成长期壁垒,本土剧则需更精准的内容定位和投放策略。

 

 

图片

 

 

05 下一个风口在哪?

译制剧的未来藏着这些密码

 

 

未来,译制剧将在技术与文化双轮驱动下发展。陈僖预测,未来5至10年译制剧有望超越本土剧成为主力,原因一是中国文化全球认同度提升,二是中国短剧产业月产超1000部的供应链优势提供充足供给。

 

AI技术持续进步将进一步降低译制剧成本、提升质量。智译通的相关技术可将译制成本压降67%,用户观看时长提升2.3倍。区域市场深耕将推动译制剧精细化发展,如日本市场挖掘本土爽文和动漫元素,东南亚市场结合社交裂变玩法。

 

商业模式创新也将注入新活力。StardustTV开发AI与人工结合的混合配音模式,提升用户留存率和付费转化率。有建议称,海外短剧应探索品牌合作等,构建复合收入模型,突破单一用户充值局限。

 

 

图片

 

 

短剧出海进入技术赋能、文化共振的新阶段。译制剧成为开拓全球市场的先锋力量

 

未来,译制剧与本土剧的协同发展,以及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为中国短剧的大航海时代注入无限可能。

原文链接:点击前往 >

文章作者:风照原

版权申明:文章来源于张真实。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扬帆出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扬帆出海官方立场。因本文所引起的纠纷和损失扬帆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前往扬帆出海小程序完成个人认证
认证通过后即可申请入驻
扫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号:yfch24
扫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号:yfch24
APP
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扬帆出海APP
扬帆出海APP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关注扬帆出海
专注服务互联网出海!
出海人
社群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与10万+出海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