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创投微信小程序
更聚焦的出海投融资平台
精准高效领先的融资对接服务
微信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高额关税迫使大量美区卖家仓皇转场,Temu顺势把欧洲从“补充市场”升格为“核心重镇”,预计2025年欧区GMV占比将升至35-40%。

摘要

 

全托管模式靠欧洲续命、半托管本地仓迅速扩张、本土店(本对本)成最新风口,三模式并行推动二季度欧区月活激增74%,多国流量份额冲进前三。

 
关税恐慌让商家从“谈价”变“抢时间”,合规服务需求井喷;恒标跨境九成客户已来自Temu欧区,半年内订单经历三轮“万单级”跳涨。

 
欧代造假、税务漏报、资料暴雷导致超8000店铺面临下架与天价罚单;平台“先上架后筛选”策略虽降低准入门槛,却放大后期合规风险。

 
欧洲合规虽严苛,但流量洼地+政策真空期+Temu重金补贴,使“小成本测爆款”成为可能;能否在合规补课前完成模式验证,将决定这一轮红利归属。

 

谈及特朗普掀起的“关税风暴”,不同于愁云惨淡的大多数跨境电商从业者,恒标跨境的创始人李恒彪颇显从容。

 

他的底气,源于早在风暴来临前就为公司选择了一条新的航道。

 

这家为跨境电商卖家提供欧洲合规服务的企业,在2023年末将主攻客群转向了Temu商家。恰是这次战略急转,让其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其九成客户都来自Temu欧洲站点。 

 

陡然而起的另一面,是李恒彪清晰的感知:Temu正在欧洲狠狠踩下油门。

 

“以前,月均千八百单是常态;但紧跟Temu商家,我们接连撞上三波‘行情景气’——每波都能带来上万个新订单。”而他口中的最新一轮风口,正是由特朗普催生的“关税景气”。李恒彪坦言,关税战这把悬顶之剑,倒逼无数商家仓皇调头,涌向欧洲。

 

剧变之下,Temu商家的行为模式被彻底颠覆。“以往,他们罕有为合规化付费的意识,我们得苦口婆心去说服。”李恒彪观察到,“现在,卖家自己找上门,不再对费用锱铢必较、纠结谈价。他们只问一件事——多久能办妥?只要可靠,越快越好!”

 

作为把守欧洲电商市场的“前哨”,合规服务行业无疑是最敏锐的晴雨表。管中窥豹,足以洞见激变:过去半年,作为“关税大地震”中受损严重的苦主之一,Temu正以空前的决绝态度,加速重心转移,全力征伐欧洲。

 

事实上,迥异于商家圈对Temu患有“美区依赖症”的刻板印象,进入2025年,欧洲有望以35%-40%的份额取代北美,跃升为其全球销售网络的“核心重镇”。Emerce数据显示,目前Temu在欧洲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2亿,预计今年GMV将同比大涨45%,达到580亿欧元。

 

关税风暴下,无论主动还是被迫,Temu都已从美国这个其诞生之初的“母腹”中挣脱而出。在欧洲,再造一个份额超越北美市场的“新根据地”,不再是两年前各路媒体臆测中的小道消息,而是真切的现实。

 

与此同时,Temu的长征也正带来新变量、新机遇、新挑战......

 

Temu的“敦刻尔克”时刻:

横跨大西洋,从北美到欧洲

 

“即便不是彻底改变了Temu的战略惯性,至少也是显著加快了Temu腾笼换鸟的节奏。”欧洲区卖家Enzo表示,这场从华盛顿席卷全球的关税风暴,在短短数月内就重塑了Temu“北美担子一头重”的市场布局。

 

2023年初,北美贡献了Temu约60%的GMV。尽管此后Temu数十个全球站点的开设稀释了北美一家独大的地位,但直至2024年末,它依旧占据着近四成的庞大份额。

 

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其实是Temu的长期方针。然而,今年4月份,八天内关税暴涨125%(注:自4月2日至4月9日,特朗普新任期内的美国对华新增关税由20%增长至145%)的“闪击战”,却并未给其循序渐进的“去美国化”进程留出足够的时间。其北美业务被迫迎来一次硬着陆:全托管模式中止;半托管商品大规模提价;美区流量投放持续收缩。

 

各项数据旋即全线暴跌:根据Sensor Tower、路透社等信源的数据,5月份,Temu美区网站访问量较3月锐减八成——仅占其全球总流量的23%,日活用户数同比骤降58%,App排名从第3位滑落至60名开外,用户支出额跌幅超30%。

 

“北美市场告急,就轮到欧洲市场救火了。”Enzo点明。事实上,Temu押注欧洲的端倪,早在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就悄然显露。

 

彼时,Temu在欧洲力推半托管、本对本模式的举措堪称未雨绸缪,为后来全力转舵、打透欧区铺平了政策道路。截至今年二季度,Temu已经在欧洲27国开通了半托管模式、在13国开通了“本对本”模式,还提供了“一键卖全欧”的便捷工具。

 

另一方面,为了呼应激进的欧洲攻势,Temu不仅在当地大举招兵买马,也积极物色各类“电商基建”合作伙伴。

 

在LinkedIn,目前Temu在招的33个全球职位中,有12个部署在欧洲市场,覆盖了瑞士、英国、德国、捷克等多个国家,集中于商务、供应链以及法务领域。另据《泰晤士报》透露,Temu还从竞争对手eBay挖来一名董事以推进英国本土业务,并计划在伦敦设立办事处、招聘数十名员工。

 

图片

 

电商基建方面,Temu也步武全欧,依托本土服务商,谋求一整套覆盖商流、金流、信息流的生态网络。据亿邦动力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上旬,仅今年Temu就与11家海外服务商达成合作,业务范围贯穿西欧、中欧与东欧三大市场。

 

图片

 

如果说,政策、人手以及生态资源层面的厉兵秣马算是对欧洲增长引擎的预热,那么,“饱和式”的流量灌注,则是让战车轰鸣开动的那一脚油门。

 

第二季度,Temu加大了在欧洲多国的投放力度,其中法英两国增幅最为显著:Sensor Tower数据显示,4月份,Temu在法国和英国的广告支出月度同比增长分别为115%与20%;而AppGrowing Global的数据则显示,4–5月,Temu在欧洲的月度广告投放量同比上涨了12倍之多。

 

“最近一两个月,Temu在TikTok欧区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一位商家感叹道。他坦言,即便虑及算法的“茧房效应”,但其推广内容的密集程度依然令人咋舌。“我还特意用德国账号实测了一下,刷了十个视频,其中至少有3-4条能跳转到Temu的购物界面。”

 

内容攻势立竿见影。Investing.com数据称,第二季度,Temu欧洲月活用户数量同比暴增了74%。而在平台的一掷千金、大烧流量之下,欧区商家也难得地体验到了一回来自Temu的“涓滴效应”。

 

Enzo坦言,作为专注亚马逊的老卖家,此前他对Temu业务一直采取“放养”策略,仅安排一名运营人员简单打理,负责清理库存与测试新品。这也更多是出于成本考量——已在海外仓及合规资质上投入的固定成本,若仅供亚马逊单平台消化,无异于浪费其边际效益。所以,抱着“物尽其用”的想法,他才在Temu上挂出了商品链接。

 

然而,自4月起,Temu不寻常的增长曲线,让他萌生了认真运营这个“边缘板块”的想法。

 

“我们是做厨具品类精铺的,目前在Temu累计上了大概一百多个品,从4月下旬开始,平台每月都会给八九个SKU带来自然流量倾斜。说实话,我们至今也没摸透背后的爆款逻辑,不少是老款翻红。”Enzo坦言,“整个第二季度,月均单量的环比增幅都在30%-40%,完全是意外之喜。”

 

另一方面,对于从未涉足欧洲市场的卖家而言,Temu此番战略转向也产生了显著的 “破冰效果”。

 

“我们以前基本只做美区,因为觉得欧区想出量就得折腾好几个国家的税号和合规事宜,太麻烦。”卖家Boe直言,这次布局实属无奈——美区业务濒临断粮,才被“赶鸭子上架”,匆匆找了服务商置办基础资质、仓促登陆Temu法德两国站点。

 

或许是流量红利加持,抑或是“新手保护期”眷顾,Boe在欧区上线的十余个链接,不到三天竟跑出两个百单级别的爆款。

 

“上次这么顺利还是一年前了。”他表示,放在早就被各路人马抄图跟卖、精耕细作过的美区,至少上架二三十个商品才能孵化一个稳定走量的长青爆款;而欧区远未如此内卷。“整体来讲,欧区比一开始预想的更好做,不少细分类目依旧算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潜力可期。”

 

冲决围追堵截

Temu靠“三驾马车”在欧洲杀出血路

 

Temu的欧洲征程并非坦途,而更像一场顶着强风的逆袭——甫一登陆,便深陷各方势力的围追堵截。

 

欧盟消费者组织联名十余国发起投诉、法国议会举起打压“快时尚”的大旗,瑞士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当众发难、爱尔兰“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推动跨国联合调查......

 

直至今年7月,欧盟委员会直接挥起《数字服务法》的重锤,诘责Temu在产品安全与算法透明度上的缺陷,并甩出最高可达全球年营业额6%的天价罚款。

 

来自舆论与法律的合围,像一张不断收紧的罗网,试图锁缚这匹驰骋于欧洲市场上的“另类黑马”。

 

而在这场狙击战背后,是被低价风暴搅得阵脚大乱的欧洲本土零售商。盘根错节的本土利益集团,为攻击Temu的“明箭暗枪”不断提供弹药,并结成游说团体,竭力鼓动各国政府进行反制。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一年半,欧洲零售业界发起的公开抵制事件便不下10起,更有超过70个行业协会及数百家企业集体发声、上书陈情,声讨Temu。

 

图片

 

然而,背靠母公司拼多多、承袭了丰富“斗争经验”的Temu显然并未束手就擒,反而不断长驱直入,在欧洲市场打下了颇为可观的版图。第二季度,Temu流量份额在多数欧洲国家购物类平台中均跻身前三;在部分国家,其份额甚至超过8%——在欧洲这样高度分散的市场中,这一成绩足以使其跨入主要玩家之列。

 

图片

 

可以说,Temu成功破除了曾让多个跨境电商平台折戟沉沙的“欧洲魔咒”。溯及根本,Temu的一枝独秀,确可称之为“时也命也”。

 

一方面,依托母公司的强劲现金流,Temu打得起消耗战、玩得转烧钱战术,拥有较大容错空间;另一方面,其手握大量源头供应链资源,在性价比竞争上可谓所向披靡,能够以出厂价进行“釜底抽薪”式打击。

 

多重禀赋加持下,Temu才得以在一路真刀真枪、群敌环伺的激烈竞争中熬过欧洲市场的发育期,进入如今四面出击、多线并行的爆发阶段。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Temu欧区的现状。”Temu家居类目卖家逄捷谈道,“全托管模式得以续命、半托管模式狂飙猛进,本对本模式野蛮生长”。

 

“尽管7月中下旬之后,美区全托管逐渐复苏,但重返以前的黄金时代,可能性较小。”他分析道。放眼整个第二季度,欧区可谓独挑大梁,作为美区熄火后少数仍有足够出货量的区域市场,支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全托管模式。

 

逄捷透露,第二季度,其全托管模式下的单量,超半数都是由欧区贡献。“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动销表现稳健的欧洲站点,都会是全托管模式的压舱石——说是半壁江山也算不夸张。”他说。

 

而半托管模式,则是Temu在欧洲全力押注的核心工程。据外媒报道,Temu制定了一个宏大计划:未来80%的欧洲订单都要从本地仓库发出,履约时间将从两周压缩到数天之内。目前,其合作仓已经在英德法西意荷等主要市场投入运营。

 

多位商家均指出,与Temu标志性的“超级性价比”策略不同,欧洲半托管模式更契合高单价、高溢价品类。

 

“欧区业务的启动成本比较高,办理VAT税号、找欧代、申请EPR或电池法资质均需不菲投入,且商品加价率普遍高于其他市场——售价有时甚至是供货价的两倍。”一位商家坦言,林林总总算下来,各类合规税费平摊到售价中,至少占比20%。

 

因此惟有选择高利润SKU,欧区半托管的盈利模型才能成立。“不过这也有好处,脱离了浅水区的低价肉搏,半托管在选品层面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他说。

 

此外,如果要论热门程度,那“本对本”模式(本土店)无疑是Temu近期爆发的最新风口。

 

在激烈角逐的Temu平台上,本土店卖家——这个最初为吸引“纯血”海外本土卖家而开设的模式——如同“开了小灶”,其明面上的优势令人垂涎:0保证金、类目限制少、额外流量倾斜,以及更宽松的核价机制。

 

图片

 

因此,尽管“本地主体+本地仓配”的准入门槛颇高,却依然引得无数商家趋之若鹜。而作为稀缺资源的欧盟本土账号,也因此在商家社群中炙手可热,成为号贩子眼中奇货可居的目标。一个擦边过审的“资料号”动辄数千元,而一个完全合规的企业号则至少数万元起步。

 

“其实,本土号最大的优势不在于明面上多赚的钱,而在于私底下少花的钱。”一位号贩向亿邦动力透露。

 

卖家若用中国境内公司注册店铺,则Temu会直接代扣所在国家站点所规定的进口增值税——普遍在20-25%之间。而由本土法人注册的店铺,则采取自主申报模式,适用于本土税项。

 

“本土店野蛮生长、良莠不齐:有的是合理避税,但更多的还是漏报、少报,甚至不报,用灰色手段直接省下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成本。”号贩坦言。

 

爆单狂欢下

卖家合规之痛已然凸显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所有馈赠早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一位匿名服务商开诚布公地表明,Temu上有不少搞野路子赚快钱的人,而他也不介意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服务这类客户。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做好预期管理罢了。”他表示,这些商家知道来路不明的欧区店铺做不长久,也知道偷税漏税迟早得“封店黄铺子”,但是只要赚的比亏得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倒也无妨。

 

“无非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铤而走险、认赌服输,做好‘吃进去多少、吐出来多少’的准备;另一条就是老老实实做合规——尤其对有规模的卖家来说,严守法规,做正经生意才是长远之计。”他表示,两条路各得其所;而输的最惨的往往只有“耍小聪明”的人——妄图在合规框架之下钻空子、找捷径。

 

“少报漏报,甚至零申报,是很多欧区商家习以为常、甚至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操作,但是我必须提醒他们,这笔钱可是好拿不好还。”欧税通联合创始人张剑指出。

 

他向亿邦动力分享了一个反面案例。某欧区大卖家长期漏报,结果近期收到了来自当地税务局的一张巨额补税单:在其印象中,自己只是少交了十几万欧元,结果税务局开出了90万欧元之多的罚单。

 

“连续多年采用不合规方式报税,导致补税额度难以厘清;但如果不交,所有涉及漏税的店铺就都得查封、库内商品都要重新换标,多年积累的热门链接和排名也会功亏一篑。”张剑分析道。

 

图片

 

“不要有侥幸心理,某些欧盟国家对于税务违规的追缴甚至会倒查数年,‘秋后算账’是个大概率事件。”李恒彪也补充道。

 

以最严格的德国为例,其辑税追溯性长达5年。很多今年被发函要求补税、缴纳罚款的商家,其合规问题都出现于2019年前后。“很多人以为自己多年前耍的小把戏蒙混过关了,实际上只是时候未到,迟早要东窗事发的。”他说。

 

另一个合规领域的重灾区,则是“欧代暴雷”。

 

就在近期,Temu开展了一轮针对资质造假的合规审查,一批“问题欧代”遭遇查处。这些爆雷的服务商多为“皮包公司”:既无真实地址,更没有专业团队,完全无法应对官方审查。一轮摸排下来,超8000家店铺面临商品下架、欧盟站点禁售以及高额罚款的风险。

 

“其实,不少欧代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号称什么总部、分司,结果一查地址,发现只是一个租赁信箱,有的甚至挂靠在物流仓库上。”一位业内人士在社媒上揭露,“合规资料瞎填,产品类目乱报,真出了事,欧盟相关机构根本联系不上代理人,最后罚款、封店、扣货全得卖家自己扛。”

 

李恒彪指出,这一乱局与部分商家的错误心态有关:只对Temu负责,不对法规负责;随便找个欧代,给平台糊弄过去就万事大吉。因此,对于这类人群而言,在选择欧代服务商时,“能少花钱就少花钱”无疑是最清晰易懂的决策路径。

 

这种现象,其实是商家短视与平台策略的合力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很多商家打开淘宝、闲鱼,直接点价格从低到高,购买的都是一年几十块钱的欧代服务。”李恒彪一针见血地指出,占小便宜一定吃大亏,“这个定价连欧洲办公室的电费都覆盖不了,从逻辑上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正规代理方,更遑论替商家按规处理申报流程。”

 

另一方面,Temu对商品“先进后筛、先放后查”的粗犷管理模式,也给缺乏判断力的商家造成了“随便哪个欧代都行”的错觉。

 

“但我觉得不能苛责Temu。”李恒彪表示,平台天然地会优先从业务发展的逻辑出发。在授权代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的确要比“合不合规”的问题更值得优先考虑。就此而言,“欧代暴雷”或许是难以避免的——它是平台和商家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这类合规隐患,也引出了更深层的议题:合规优先,还是速度优先?安全优先,还是增长优先?应当说,思路之争,本质上是欧洲合规复杂性的体现。

 

“需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欧洲严苛的合规制度并非针对中国商家而出现的,而是本土企业早就遵循多年的既有标准。”张剑指出,“此前欧盟的监管相对松弛,只是因为当时的相关机构,没有预料到中国跨境电商的规模如此巨大。如今中国商家所经受的合规考验,不过只是对此前多年监管缺失的‘补课’罢了,对商家——尤其是大型商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与Temu商家接触更多的李恒彪则提出另一种解读:先合规后上架,固然四平八稳,然而,先上架后合规,也未必没有可取之处。后者更趋近于Temu的节奏:平台不会在售前环节设置太多壁垒,商家先大量上传新品;销量低迷的商品,则逐渐减少推流,进行冷处理,而大卖的爆款才会要求商家补上合规手续。

 

“于平台而言,这种策略灵活高效:先快速扩充SKU,再通过市场筛选出爆品,此时卖家因已看到确定性的收益,会更积极地响应各类合规要求。”李恒彪解释道。

 

“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小商家而言,这也是一项惠政。”他表示,一直以来,欧洲都因其合规花费大、准入门槛高,而让不少资源有限的商家望而却步。

 

“而Temu的模式虽然有失精细,但却极大减轻了卖家开拓欧洲市场的前期负担,无需高额的试错成本,就可以先测款、进行市场验证。”他说。“凡事都有两面,关键要看如何取舍。”

原文链接:点击前往 >

文章作者:亿邦动力

版权申明:文章来源于亿邦动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扬帆出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扬帆出海官方立场。因本文所引起的纠纷和损失扬帆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前往扬帆出海小程序完成个人认证
认证通过后即可申请入驻
扫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号:yfch01
扫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微信号:yfch01
APP
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扬帆出海APP
扬帆出海APP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关注扬帆出海
专注服务互联网出海!
出海人
社群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与16万+出海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