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leteInfo?'请完善个人信息':''}}
“出道”就亮相CES,这款AI耳机软萌可爱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强大的功能?
有这样一款AI耳机,它试图将“开完会即结束”的能力装进耳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会议,让你摆脱繁琐的记录整理工作,更加专注于沟通本身。
作者:Sacha
编辑:火狐狸
8月下旬,一款在Kickstarter上超额认购1628%的AI耳机正式开始交付。这款耳机由一个华人为主的设计团队打造,成员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知名高校,其中一半拥有多年AI领域的相关经验,还有成员持有6项AI和数据相关专利。
这款产品就是OSO AI耳机,今年刚亮相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凭借软萌可爱的外观吸引了不少关注。它在众筹阶段就获得了业内多家专业机构的认可与支持。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将AI融入耳机,OSO AI耳机如何打造会议工作流闭环
如何打造完整的会议工作流闭环?这是OSO AI耳机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会议进行”、“会后整理”,以及“反馈跟进”三个阶段来看。
首先是会议进行阶段。OSO AI耳机提供全场景录音与转录,覆盖电话通话、Zoom会议、YouTube视频,以及播客等多种场景。除了移动端常见的会议软件外,它还兼容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Zoom等桌面应用,能够完整记录会议中的所有音频信息,并在不收集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将数据保存到Microsoft Azure云端。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至于线下会议,用户只需要将耳机放入充电仓并打开仓盖,就可以开启录音。内置麦克风能精准捕捉周围声音,确保音质清晰。耳机还支持41种语言实时转录,并通过AI优化了识别的准确度。不过美中不足的是,该功能需要依赖Wi-Fi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耳机的使用场景。
会议结束后,OSO AI耳机能够对会议内容进行智能总结,精确提炼出核心要点,并清晰地列出会议后续的待办事项。不仅如此,AI还能够深入分析录音内容,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智能回答。比如,当用户提问会议中的具体细节时,AI可以快速在云端检索录音,给出准确回答。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在反馈与跟进阶段,OSO AI耳机自带的APP还可以撰写专业报告。借助Anthropic和OpenAI的AI Writer,APP里有超过20种专业报告模板。用户只需轻轻一按,APP就能把会议记录转换成电子邮件、社媒贴文,以及新闻稿件等多种形式,极大简化了内容创作流程。
而在用户因为时间冲突无法参加会议时,耳机的虚拟助手还可以代替用户参会,进行录音和记录。这个功能可以为许多时间紧张或日程繁忙的管理者、跨时区团队,以及远程工作者节省大量时间。
目前,OSO AI耳机可以免费进行一定文字量的录音转录和基础的AI交互,更深入的会议内容整理和报告撰写等功能则需要订阅高级AI服务(Premium AI Plan)。众筹期间首年价格为99美元,之后每月15.99美元。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最后,在硬件层面,OSO AI耳机同样具备不错的竞争力。续航方面,耳机配合充电仓使用可连续播放21小时,或支持10.5小时通话及录音。音质方面,耳机内部搭载2.6mm动态驱动单元,并配合实时EQ调节,可以为用户带来稳定优质的听觉体验。耳机充电仓部分采用小巧精致的方形设计,加上变化多样的智能屏幕,使整体既简约又有一定的科技感。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从众筹出圈到落地考验,OSO AI耳机能否突出重围?
OSO AI耳机定位中高端智能音频市场,主打工作场景中的AI会议记录助手。不过,尽管这款耳机在众筹时受到了不少支持,但它以及整个AI耳机市场仍面临着众多挑战。
首先就是各类云视频会议软件的功能升级。就在8月25日,腾讯会议正式上线了“AI纪要”功能,能够实时生成会议纪要,并每隔2分钟主动同步。会议结束后,用户还可以通过腾讯元宝提问会议中的具体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将AI融入会议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云视频会议软件的重要更新方向之一。如果用户能够在会议软件内直接整理会议内容,就不再需要依赖外部工具,这也可能导致包括OSO在内的众多AI耳机失去其主要竞争力。
其次,OSO AI耳机在硬件独立性方面也存在不足。除了录音功能外,其大部分核心功能仍依赖移动端应用,并且需要连接Wi-Fi使用。这也说明耳机尚无法作为一款独立的AI硬件产品使用,仍需依靠外部软件或设备,因此在整体体验和产品形态上仍有待提升。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另一个挑战是价格。目前市场上大多数AI耳机的价格并不算太高,国内产品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与一些中高端无线蓝牙降噪耳机相当,甚至国产的小度AI语音互动耳机价格已降到300元左右。而OSO AI耳机在Kickstarter上的定价为149美元(约1063人民币),如果需要使用高级AI服务,还需额外收费。(汇率参考2025年9月5日Refinitiv)
替代性较强的AI功能、不够完善的产品形态,以及较高的定价,是OSO AI耳机目前面临的主要竞争压力。
随着产品逐渐进入交付阶段,一些用户使用问题也显现了出来。许多用户反映耳机设计过大,佩戴不适,容易引起耳痛,且容易掉落。此外,耳机只能在取出或打开仓盖时进行录音,无法在关闭仓盖的情况下直接录制。还有用户反映右耳耳机的耗电速度明显快于左耳,以及耳机只能连接单一设备使用,无法同时支持多设备连接,导致他们需要经常在手机、平板和笔记本之间来回切换。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虽然耳机在使用体验上仍有不足,但其背后的设计团队值得我们关注。该团队由4位核心成员组成,他们分别在软件开发、消费电子、人工智能,以及品牌设计领域深耕十余年。其中一位不仅具备全球化团队的领导经验,也积极参与过多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
可以说,这支团队汇聚了AI技术研发、消费电子制造以及品牌营销推广三大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作为产品理念的提出者和落地执行的核心力量,这支团队的构成也让我们得以窥见AI硬件未来在技术融合、产品创新与市场化运作方面的发展趋势。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结语
根据Canalys和Omdia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真无线蓝牙耳机市场出货量达到7800万台,同比增长18%,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庞大的市场潜力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吸引了大批创业者的加入。
他们希望通过AI技术创新,在激烈的蓝牙耳机市场中开辟出自己的道路。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保证优秀基础功能的前提下,将AI技术融入其中,实现耳机的差异化和低替代性,是当前AI耳机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原文链接:点击前往 >
文章作者:新智独角兽
版权申明:文章来源于新智独角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扬帆出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扬帆出海官方立场。因本文所引起的纠纷和损失扬帆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