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leteInfo?'请完善个人信息':''}}
少言寡语却技术锋利的拓竹,第一次讲清楚“重新定义打印”。
摘要
拓竹把消费级3D打印重新抽象为 Machine(设备)、Model(模型)、Material(耗材)三者高度耦合、互相拉动的增长系统,并围绕这一极简逻辑做全部产品决策。
通过多传感器、端侧AI和瑞芯微芯片,第一代产品就把“弱智打印机”升级为能自检、自停、远程管理的联网设备,解决“常坏、常堵、易炒面”的行业痛点。
抓住海外极客“为成就感买单”的情绪需求,让3D打印从工具变成可炫耀、可社交的“个人制造”体验,实现快速破圈。
继续深化设备端的智能感知与精细控制,模型端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和AR互动体验,让模型反过来成为驱动硬件购买的核心变量,维持行业最快增速。
尽管成立已五年,拓竹仍是一家让产业链“看得见产品,却看不清全貌”的公司。
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3D打印机制造商,凭借一款又一款高度完成度的消费级打印设备,在北美、欧洲和中国极客群体中迅速走红。与此同时,拓竹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创始团队也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和发声,因而长期被视为低调但技术体系极强的黑马。
它的增长速度足够引人注目。2024年,拓竹营收已达到55亿至60亿元区间,净利润接近20亿元,净利率超过30%;2025年第一季度,单季营收就已达到约20亿元。
高速增长下,几年前还在摸索“打印头怎么不会堵”的初创公司,已经在一级消费市场站稳脚跟。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级3D打印机出口数量达376万台,拓竹位列前茅。
7月17日,福州。在瑞芯微主办的开发者大会主论坛上,拓竹CTO高修峰身穿黑色T恤走上讲台。这是拓竹成立以来,第一次有核心高管在公开场合讲述公司的整体思考——不是产品功能,也不是市场成绩,而是对“个人制造”路径的认知和判断。
高修峰作为拓竹联合创始人、CTO,负责公司核心产品的架构设计与技术路线制定。他博士毕业于中科大自动化系,专攻嵌入式软件系统和人工智能。曾在半导体公司工作6年,2011年加入大疆,担任系统工程部门负责人,主导多条重要产品线的研发与技术方案设计。
2019年,高修峰与合伙人共同创立拓竹科技,主导从0到1研发第一代消费级3D打印机,带领团队解决了行业内被视为“老大难”的硬件稳定性和控制系统自主化问题。
这场演讲,他主要讲了三点:从公司创立时对“重新做一款产品”的技术直觉,到过去几年里如何一步步构建 Machine、Model、Material(设备、模型和耗材)三者闭环的 3M 结构,再到为什么这套结构可以跑得动、跑得久。
没有过多讲愿景,也没有堆砌产品参数,而是尽量避免抽象词汇,力图讲清楚每一个关键选择背后的原因,从一个更底层、更产品主义的角度给出了拓竹的答案。
对于一家习惯沉默、不太主动解释自己的公司来说,这是一次罕见的公开表达。
以下是拓竹CTO高修峰的完整演讲内容,本文在不改原意的基础上做了适度编辑与调整,以便阅读: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谢瑞芯微提供交流机会。看到瑞芯微关于AIoT模型重新做产品的主题,我很惊讶,这和拓竹创业至今的理念不谋而合。
五年前创业时,我们几个合伙人并不知道要做什么产品,但有一个朴素的判断:AI与IoT技术将在未来五到十年带来深远影响,并有潜力改变产品形态。我们希望用这两项技术“重新做一款产品”,最终选择了3D打印作为切入口。
今天主题是《AIoT模型重塑个人制造》,拓竹是一家3D打印公司,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暂且不谈,但从2020年决定创业到今天,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回顾这条路。
我们创业时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个人制造行业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我特别喜欢“Rethink Personal Manufacturing”这个标语,它贴合我们当时的思考,这也是我们近期产品HTB的广告标语。
我简单介绍几点我们当时是怎么 Rethink 个人制造的。
首先,是要明确个人制造到底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就像刚才兆易创新胡洪总说的,现在消费降级,大家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我们当时就抓住了这一点。
2020年我们了解到,个人制造行业里中国公司占厂商90%市场份额,但终端消费者90%以上在海外。疫情期间没法去海外调研,我们就天天翻Facebook、YouTube、Reddit(美国贴吧)的论坛帖子观测用户。发现这些平台上3D打印内容视频很多,只是比较分散,比如打印枪的内容在Reddit某个论坛较集中。有个YouTube博主晒出用3D打印机打印枪的作品,播放量和点赞都很多。
我们观察到这些帖子有共性:第一,内容点赞数非常多;第二,用户看到后会问怎么做、想重造;第三,大家还会讨论配件、配色、功率等。这明显能看出,个人制造能给作者带来超高成就感,正契合情绪价值的点。有作者花三个月做车模,花300小时做枪模,发帖时肯定带着自豪。
另外,3D打印内容自带传播属性,这很重要,能省流量费。对比传统购物,个人制造在获得效率(几小时vs几天)、成本(原材料每公斤50-80元,用户易计算)、个人定制化、非标品获得上,都有独特价值,尤其海外购物还得算物流和场地费。
但当时行业存在的问题:一是模型获取难,99.9%的人没建模能力,只能靠论坛、微信群获取,这些群很多也叫“白嫖群”,结果是模型少就导致机器闲置。
二是那个时期的机器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个“弱智产品”,它只是一个简单的运动平台,外加一个基础的机械执行。因为它纯粹是一个机器,但它又是一个运动的机器,导致非常容易坏,可操作性差。用户本想玩3D打印,结果变成修机器,Reddit上最火的是修打印机的论坛。
一个新手刚买了机器,碰到故障时只能上论坛求助。我们在2020年时反复翻看这些论坛,发现大量用户在高频率地提问,很多人买的是我们的竞品,遇到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这也引出了我们当时思考“个人制造”的一个重要点:当用户既找不到有趣的模型,又总是忙于维修设备,机器的加工率就被限制了。
耗材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很多硬件产品都有类似的商业逻辑,比如纸质打印机本身很便宜,但墨水却是长期的支出。3D打印机也是类似的:用户不仅要为设备付费,更大的成本往往来自耗材。
我们认为,从长期看,耗材的成本甚至会远高于设备本身。
另外,打印机经常“炒面”。“炒面”是3D打印圈里一个很形象的词,意思是打印失败、线材缠绕打结,最后一团废料,只能丢掉了。这不仅浪费了大量耗材,也非常不环保。欧美会非常在乎环保问题。
回到今天的主题,也就是第一章的核心:当我们重新思考“个人制造”时,它到底遵循什么样的逻辑?
我们当时看得很清楚,这个逻辑其实就是“3M”:Machine(机器)、Model(模型)、Material(耗材)。这三者之间高度耦合,缺一不可,逻辑也非常直接清晰。
首先,机器数量要足够多。机器多意味着用户多,用户多就会带来内容和模型的需求,类似于智能手机生态的建立。当3D打印用户数量上升,用户之间会自然分享模型,推动模型数量和多样性增长。而模型越丰富,用户越愿意去打印,打印效率提高,耗材消耗也会随之增加。
反过来,当模型库丰富到足以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时,也会进一步拉动打印机的销量。整个逻辑就是一个互相促进、循环增长的系统。
这个简单的逻辑,也是我们做产品时坚持的一个理念:技术可以很复杂,但产品背后的逻辑必须足够简单。
你可以为了实现功能在技术上投入很多,但一旦涉及用户理解和使用,逻辑必须清晰直接,否则你就很难让用户认同你的价值。我们当时也意识到,3D打印行业本质上的运行逻辑非常简单。
第二阶段:过去几年的产品实践
在我们理清了这个逻辑后,具体是怎么把产品做出来的?
就围绕三个关键点展开产品设计和优化:机器、模型、耗材,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循环。
根据我们当时对行业和用户的调研,第一个需要突破的,其实就是“麻烦”。用户买了机器后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这是阻碍普及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做这款产品时,首先明确了一点:2020年的3D打印机本质上仍是一个“弱智产品”,它的核心运算基本依赖MCU平台和一些电机驱动芯片,功能简单,缺乏智能化体验,
因此我们第一代产品的目标,就是打造一款更智能、更可靠的机器。我们借助端侧多传感器和部分AR计算能力,推动机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做了40多次迭代,并采用了瑞芯微的卫星V 1126 芯片。
此外,我们还配备了多摄像头系统,实现了多种传感器协同感知,让机器具备更多自我感知能力,提升了整体可靠性。因为3D打印机比较特殊,用户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且很多问题还不是机器本身导致的,受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又不可控。
所以第一代产品重点是帮用户及时止损。当检测到异常时,及时停止打印,避免“炒面”导致机器损坏,并及时提醒用户。
第二,我们将机器设置成一台联网设备,拓扑结构简单,通过IoT协议或其他方式与云端链接,再由云端与设备端交互。
我们当时提了一个理念,“print from anywhere”,意思是机器联网后可以带来很多便利。因此我们设计了多种工作模式,重点是实现低功耗待机,鼓励用户打印完成后不关闭设备。为此,我们把电源按钮和指示灯设计在机器后面,用户不易触及,自然而然就不会频繁关闭机器,这也是产品设计上的一个巧思。
我们后来也观察到,大多数打印机在不用时都会进入低功耗待机模式。机器在线后,用户可以随时远程发起打印任务。
其次,打印完成后的视频和数据可以上传到云端,方便用户快速分享。及时分享对用户来说很重要,毕竟打印完成一个作品,大家都想在朋友圈秀一把。第三,打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通过AI技术在机器端进行检测和处理。我们第一代机器实现了这些基础功能,后续产品也差不多。
当这些基本功能落地后,3D打印开始逐渐破圈,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应用场景。比如中国义乌地区就有数百到上千台设备在运行。央视新闻也曾报道,这些联网设备让小型制造团队更容易实现自动化管理。尤其在农村,效率是关键。用户买机器后,会计算几个月内能否回本,只有打印利润足够,才会持续投入。有了联网模型,用户遇到打印错误时,处理起来就更容易了。
其实,今天在景区或商场,你经常能看到有商户卖3D打印的产品,比如很流行的龙形摆件(有脚链结构,只能3D打印)。甚至有商户用3D打印机吸引小孩来买东西,这相当于帮我们免费打广告。
就像刚才所说,我们当时观察3D打印行业时,看到一方面是机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模型的问题,那模型怎么获得?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在2023年之后一直想解决的一个问题。
2023年起,我们打造了一个云端用户数据集(Mac word),因为机器数量多,内容也必须丰富。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形成“机器-模型-耗材”三者的正循环非常重要。机器卖了没模型支持,市场占有率低,既不能带来传播效应,也无法推动耗材消耗。只要其中一环断了,整个生态链就无法成立。三者的相互促进,正是我们努力构建的核心目标。所以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依赖云端,通过设备连接和云端算力来解决模型分析问题。
这套玩法类似于内容社区,比如小红书或抖音,要让用户愿意打印,就必须推送符合他们喜好的模型。这涉及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因为设备联网,我们可以收集大量用户行为数据,建立精准的用户画像。我们也推出了一些个性化功能,比如用户可以在手机或Web端浏览模型,并随时发起打印。
这些功能本质上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其底层逻辑就是AI+IoT。
第三阶段:未来预期
最后说一下我们对未来的预期。现在我们在内部已经能清晰地看到——Machine(机器)、Model(模型)、Material(耗材)正在同步共振。
机器保有量足够大,带动了模型数量的快速增长;模型越丰富,用户打印意愿越强,从而进一步推动耗材的消耗。这一套循环,正在逐步跑通。
如果大家关注近期的行业数据就会发现,过去两三个季度,3D打印机是整个设备类行业中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
未来的发展逻辑其实也很清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机器和模型。
在机器端,智能化仍然是主要方向。前几代产品更多聚焦在基础功能上,而未来我们会通过更高效的感知系统,引入更多传感器,让设备具备更强的自我理解能力和精细化控制,实现真正的智能交互。因为用户不可能总是反复处理问题,设备要能自主识别并响应异常,才能大幅提升使用体验。
在模型端,关键是要有足够丰富、优质的内容。目前是机器推动模型的发展,但未来的趋势是模型反过来驱动机器的购买和使用。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精准的内容推荐系统,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想打的东西。
第三个趋势是AR的介入。AR能显著提升模型展示和交互体验,如果能借助AR更好地理解、修改和使用模型,将极大推动用户的创造意愿与参与感。
原文链接:点击前往 >
文章作者:吴华秀
版权申明:文章来源于硬氪。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扬帆出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扬帆出海官方立场。因本文所引起的纠纷和损失扬帆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