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leteInfo?'请完善个人信息':''}}
2025年6月全球257款短剧App下载8459万、收入1.93亿美元,但多数平台仍在亏损,高成本与低爆款率(5%~10%)导致“无利润繁荣”。
摘要
头部公司备足3~5年亏损预算烧钱抢市场,中小团队融资只能撑2~3年,行业正加速洗牌。
翻译剧凭低成本、快速上线占50%供给,却同质化严重;本土原创剧成本高、短期数据差,却是打破瓶颈、建立长期壁垒的唯一出路。
成功作品靠融入当地文化、AI+人工混合翻译配音、本地网红联动营销,把“能看懂”升级为“能共情”。
欧美推订阅与精品定制,日本主打本土IP改编,东南亚轻量IAA+IAP;同时拓展品牌植入、版权分销、衍生品等复合收入模型,才能覆盖高成本并实现盈利。
近年来,海外短剧市场规模急剧扩大,2025年6月全球257款短剧应用下载量达8459万次,收入接近1.93亿美元,环比大幅增长。
然而,表面繁荣下隐藏着亏损现实:不少头部平台持续亏损,高制作成本和低于预期的回报率使行业陷入“无利润繁荣”。
点众科技执行总裁李江直言,竖屏短剧已到成熟期或瓶颈期,利润难高。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也指出,这是企业“表面业绩好、市场份额扩大却不盈利”的典型情况。
短剧出海,前路究竟在何方?
01 热度与亏损的共生困局
短剧行业虽持续扩张,但受众增长不及预期。亏损源于受众需求没想象中那么大,真正的观众规模难以支撑所有投入,高速扩张带来的是虚假繁荣。
头部企业为抢占市场,重金投入形成高成本运营常态。昆仑万维等头部平台用互联网打法,以短期亏损换长期主导权。
有资深从业者表示,头部平台做好了3~5年亏损准备,而中小型平台若缺乏融资能力,可能仅能支撑2~3年。这导致市场洗牌,资金雄厚者扩张,中小团队艰难求生甚至被淘汰。
同时,短剧爆款率急剧下降加剧了困局。
过去粗放式增长中,新内容虽多但好剧少。短剧爆款率从早期较高水平降至5%~10%,前东南亚某短剧APP COO Romily认为这一比例可能更低。行业平均制作成本约20万美元,且难有可观利润,加上平台数据不透明,制作方经营难料。
02 融资战中的生存分化
短剧行业进入资本主导阶段。头部平台以烧钱换市场,巩固领先地位,而中小公司缺乏资源,生存艰难。
行业门槛越来越高,最终会是寡头局面,小玩家需找到绝对优势抵御大玩家冲击。
·头部平台:资金雄厚,采用“烧钱抢市场”打法,准备好3~5年亏损,借资本和资源整合扩大份额、巩固地位。
·中小团队:资金有限,融资能力不足,仅能支撑2~3年,易被边缘化或淘汰,在竞争中夹缝求生。
这种两极分化预示行业将洗牌,未来一两年强者恒强的格局会更明显。
03 翻译剧与本土剧的路径选择
海外短剧内容有翻译剧和本土原创剧两条路线。短期内,成本低、见效快的翻译剧占主导。
DataEye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短剧中,翻译剧数量占比超50%,热度接近40%。它借力国内爆款,经多语言翻译、配音快速投放,初期数据好,但存在内容同质、可持续性差、缺乏深度壁垒的问题。
本土剧制作成本远高于翻译剧,需从零构建故事体系,但成功后更能打动当地观众,有更高用户粘性和长效价值。
因短期数据不如翻译剧,资本更偏向翻译剧,导致本土剧早期难获足够资源,行业难以积累长期优质内容,若持续如此,行业核心竞争力将匮乏。
·翻译剧:制作快、成本低,上线速度快,初期易获流量,但内容缺乏深度本土化,用户忠诚度和长期价值有限。
·本土剧:创作从零开始,融入当地语言文化,成本高,首批难获大流量易被忽视,但能形成独特壁垒,触发情感共鸣,对提高用户长期付费意愿重要。
未来两者应定位分层,翻译剧追求高效覆盖,本土剧追求深度适配,差异化运营是破局关键。
04 本土化:不止于语言转换
要在国际市场长久立足,需深度文化本土化,这是破除“无利润繁荣”的必经之路。
创作团队要扎根目标国家社会文化,融入当地观众的价值观和情感诉求。比如日本市场,直接搬用中美模式不行,需发掘当地小说、动漫元素重新创作。
陈芊羽倡导“多语言本地化”策略,将一部短剧制作成多国版本,覆盖更广市场,最大化内容价值,这不仅是一剧多语,更强调内容适配。
成功案例印证了本土化的重要性:北美某平台的《午夜咖啡Run》结合美式职场与超自然元素,用俚语和城市元素还原美国都市生活;中东的《Al Watan》将家族恩怨置于迪拜场景,用传统乐器和谚语。这些作品通过多种元素构建文化代入感,获海外观众认可。
·深度融入当地文化:主题和细节贴近当地生活情感,改编剧情、使用当地习惯用语、聘用当地演员。
·智能翻译与混合配音:借助AI初译加人工校对,部分平台开发多语言转换系统,缩短上线时间,探索AI+人工混合配音,提升观众留存和付费转化。
·内容社区建设:建立植根本土用户深层需求的内容共同体,让创作者与观众持续互动,使海外用户从“能看懂”到“能共情”,助行业摆脱粗放竞争,实现长期发展。
因翻译短剧仅靠语言转换已近天花板,一些头部平台开始精准本地化营销,如请本地演员和网红参演,形成“剧+网红”推广闭环,这表明深度本土化是短剧出海的未来。
05 商业模式的多元创新
海外短剧商业模式需革新,单一用户充值模式难覆盖高额成本。应按不同区域市场特点制定策略:
·欧美市场:付费意愿高,重点发展高质量订阅模式和精品内容定制,吸引付费用户和长期订阅。
·日本市场:文化差异大,本土IP改编是突破口,平台挖掘符合当地口味题材,坚持高品质制作。
·东南亚市场:用户偏好免费或低价、社交属性强、传播性高的短剧,可采用轻量级内购体系,辅以社交裂变玩法。
而收入来源则应更多元化。
翻译短剧制作方要拓展盈利模式:与品牌方合作商业植入或联名营销;改革玩法,平衡广告收入(IAA)与内购模式(IAP),优化ROI;通过多轮版权售卖、授权给不同平台、分地区卖版权、开发衍生品等盘活内容价值。
总之,仅靠单一付费下载无法支撑行业,建立复合收入模型是共识,结合订阅、广告、版权等,通过差异化策略构筑商业护城河,在内容和商业上同时创新,才能带来盈利突破。
随着资本扩张潮趋于尾声,海外短剧行业站在转折点,需以差异化策略构建内容和商业壁垒:内容上靠深度本土化打破“无利润繁荣”;商业上靠多样化营收重建产业价值链。
成功关键是持久创新,探索女频群像剧、现实题材等新类型和叙事形式,满足不同文化观众需求。
全球来看,海外短剧热潮不再是中国独角戏,多国加大本土短剧投入,改写竞赛规则。中国平台需持续更新创意、技术和机制,守住先发优势。
如今行业进入下半场,前半程靠爆款打响知名度,接下来要靠扎实的内容系统和文化链接能力赢未来。摒弃浮躁、深耕本土叙事、超越套路的团队才是产业未来主角。
当浮躁退去、价值回归,海外短剧将摆脱“无利润繁荣”,迎来可持续繁荣曙光,转型之路虽有挑战,却孕育着新希望。
原文链接:点击前往 >
文章作者:风照原
版权申明:文章来源于张真实。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扬帆出海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扬帆出海官方立场。因本文所引起的纠纷和损失扬帆出海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若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 更多资讯关注扬帆出海官网:https://www.yfchuhai.com/
{{likeNum}}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